close
記者李叔霖 2009/03/21

      血管性失智症為第二常見的失智原因,僅次於阿茲海默氏症所造成的失智症。台灣中醫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呂庶熙醫師表示,患者多半因為中風或其他腦血管病變而造成失智症,一般以中風後的患者最常發病。中醫則認為,導致血管性失智的中風可分成外在因素誘發的「外中(風)」或內在因素導致的「內中(風)」。

      呂醫師指出,在天氣寒冷時,老年人因為劇烈的溫差導致腦血管破裂或阻塞的中風就可歸類在外中風;常見的肥胖或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因為一時慎怒、緊張或悲傷等情緒性因素所造成的中風可歸類在內中風。

      就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血管性失智與中風都是因為腦血管的循環問題而產生,二者是高度相關而且危險因子也相同,所以如果能夠有效地預防中風,那麼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血管性失智的發生。

      他進一步指出,血管性失智不管是因為外中或內中而來,傳統中醫都認為,這一定是個人本身的生理機能本來就有一些問題所致,外在或內在因素只是誘發這些問題的產生而表現出來的症狀,因為「虛邪賊風,不能獨傷於人」,「邪之所湊,甚氣必虛」,身體的某功能先有了問題,才有了疾病的形成。

      這與到目前為止對血管性失智在發病前,患者本身都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認知是相同的。血管性失智的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高血壓、心臟病或糖尿病患者,這些人的生理機能尤其是心血管的循環功能本來就有障礙,所以遇有外在環境或內在的心理因素產生巨大變化時就容易發生中風,然後導致血管性失智。若沒有中風,這些高危險群發生血管性失智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呂庶熙醫師強調,中醫治療血管性失智的大原則是藥物與針灸並行,由於血管性失智的患者多有中風的病史,所以需先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來預防二度中風,通常會先以「活血化瘀」作為第一要務。「活血化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血液循環中不正常的脂質堆積與血小板形成,這些脂質堆積的原因與腦組織中的過氧化物及游離自由基的形成有關,目前有許多中藥可降低腦組織中的脂質過氧化物生成量,並減少游離自由基,同時防止血栓形成。

      除了藥物之外,針灸的運用也很重要,臨床上使用最多的是「頭皮針」,在穴位的選取上包括位於頭頂的百會穴,位於上身的氣海、關元、膻中,及位於四肢的合谷、太衝、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等都是常用的穴道。

      呂醫師表示,對於已經有中風病史的患者,針灸的目的除了中風後遺症的復健外,透過針灸對腦神經細胞的刺激效果,也可有效地增加腦部血流量的供給,同時預防腦細胞退化,防止血管性失智的發生。

      臨床上不管是使用藥物或針灸,除了活血化瘀的方法外,還要配合患者的體質,適當地給予「清熱」的藥物,因為腦血管中不正常的脂質堆積一定會引起發炎反應,這些長期的慢性發炎往往造成腦細胞的退化,若能適度地給予清熱藥物可抑制或減輕這些慢性發炎現象,對血管性失智才能有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呂庶熙醫師說,既然血管性失智與中風的危險因子是相同的,所以在預防血管性失智的第一要務就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一般常見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等問題。

      會出現這些問題多半是「吃得太好、運動太少」所造成,所以在飲食上應避免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建議民眾可多攝取新鮮蔬果,並進行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強化人體心肺機能、改善血液循環,並減緩腦細胞的老化。

 

轉載自http://www.tssdnews.com.tw/?FID=16&CID=528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ena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