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84期   2014.03.01  作者:李宜芸

最近風行動手術時使用防沾黏貼片,真的有用嗎?
動手術後,除了關心疾病、傷口是否痊癒外,還得多加留意開腸剖肚後,留在肚中潛藏的不定時炸彈─沾黏。
沾黏是指開刀後,體內的傷口在癒合過程中,可能會有滲出液或血液,一旦傷口與腹壁或是其他器官相碰,就容易黏在一起,組織與組織間就會形成薄厚不等的疤痕組織。
「所有的手術都可能形成沾黏,心臟手術也可能出現,甚至體內的發炎,如骨盆、卵巢發炎都有機會在體內發生沾黏,」台北馬偕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其中以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發生的機率較高,有34.6%患者手術後有沾黏症狀。不同手術沾黏的機率不同,若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沾黏的比例甚至高達八成。

黃建霈說,會不會發生沾黏,關鍵因素有三:
1‧個人體質:有些個人體質容易發生沾黏,但手術前難以預知。但特別是有蟹足腫體質的人,可預期術後沾黏機率高。
2‧術中處置:醫生技術與手術方式將會影響傷口大小、出血量、縫合精細程度……,傷口愈小,沾黏的比例也就愈小。
3‧疾病種類:婦科疾病中,特別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輸卵管膿瘍、骨盆腔化膿等本身發炎得厲害的疾病,或是形狀較不平整的病灶,如癌症或子宮肌瘤,開刀起來就比其他手術容易沾黏。
依沾黏發生的部位,將來可能產生的不適也不盡相同。若是沾黏到腸子,就可能在未來發生慢性疼痛、腹脹、便秘、腸阻塞等症狀;若是黏到輸卵管,可能造成不孕;沾黏到膀胱,可能會出現頻尿甚至性生活疼痛。
將沾黏譬喻為不定時炸彈有其道理,雖然大多數的患者在手術後多少發生了沾黏,卻不一定會出現不適的症狀。有些人剛開刀完不久就沾黏得厲害需要再次進手術房,但也可能在許多年後症狀才逐漸出現。
幾年前發表在《刺胳針》的研究分析了蘇格蘭國民保健服務資料發現,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在10年後因手術後的沾黏而再次住院的比例為5.7%,有3.8%的患者再次手術,並有34.6%的病患曾有過因沾黏引起的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也透露,過去許多接受婦科手術或是經歷多次剖腹產的婦女,大約在五、六十歲開始出現慢性疼痛、便秘、腹脹……,原因在於年紀大了,腸子開始蠕動緩慢,沾黏的部位逐漸對腸道造成負擔,因此出現了症狀。他粗估,在門診間因便秘、脹氣、消化不良就診的民眾中,大約就有三~四成是曾經動過腹腔、骨盆腔手術的病患。
若真的出現了腸沾黏的不適,內科醫師主要會針對症狀治療。因為通常造成不舒服的主因在於腸胃蠕動功能不良,所以醫生會以藥物幫忙消脹氣、軟便。
但是藥物治療並不能百分百解決腸沾黏的症狀,因為沾黏已在體內造成結構的變化,沾黏嚴重的患者可能會不斷復發,少部份的患者還會發生腸阻塞,甚至腸子壞死。這時就需要用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將沾黏撥開,「但這只能短暫解決問題,因為有這樣的體質還是有可能再發生沾黏,」陳冠仰坦承。
上述的數據與症狀看起來挺嚇人的。若現在你準備動手術,醫生告訴你有防沾黏產品可以讓你預防沾黏,但每一樣產品都需自費約一萬多元,你用不用?

防沾黏產品,未必那麼神
防沾黏產品原理在於以人體可分解的材質阻隔在傷口與組織間,讓傷口復原時不沾黏到其他的組織上,日後防沾黏材質也可被吸收或代謝出來。
目前市面上的防沾黏產品分為三種形式,最夯的是貼片型,材質有玻尿酸或氧化纖維素兩種,玻尿酸貼片單片約需15,000元左右,氧化纖維素材質的貼片,單片約需7,0008,000元,可依傷口裁切成適合的大小覆蓋在傷口或腹壁上;第二種是凝膠類約12,000元,可塗抹在凹凸不平的傷口上或是擠在縫隙中。最後是溶液類的產品,將溶液灌注到體內,幫助組織分開,較適合傷口較小的腹腔鏡手術,價格約12,000元。
不過當手術愈大,可能需要使用的量也會變多,有時還會交替使用,因此一次手術下來所費不貲。
這幾年也因為媒體報導,許多民眾動手術時都會主動要求使用防沾黏產品。但醫生根據這幾年的使用經驗說,並非所有病患都需要。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防沾黏產品動物實驗效果言之鑿鑿,但因為人體試驗不好做,很難要求使用產品的病患再回來醫院開刀觀察,所以目前防沾黏產品多是以專家證據為主,證據等級其實不高。不過目前台灣使用的防沾黏產品都經過美國FDA認證通過,基本上對人體無害。
此外,民眾需要知道的是,在許多醫師的經驗中,防沾黏產品的效果未必百分百。梁金銅分享,有病患使用過後仍沾黏得很嚴重,必須再次開刀,但這算是少數,與個人體質有很大的關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也說,目前也有資料顯示有些防沾黏產品可能造成腸道吻合處的滲漏,增加腹內膿瘍的機會。
「防沾黏產品只是預防沾黏的一環,因為會不會沾黏有太多因素,」黃建霈舉例,如果原來組織是100分,60分以下會發生沾黏。一般醫生動手術可能會扣50分,若使用了防沾黏產品可能幫忙加回30分;但如果是找到好的醫生手術可能只會扣5分,不一定需要防沾黏產品;此外,有些疾病本身,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沒開刀前就只剩50分,醫生技術再好、就算再用防沾黏產品,可能還是會出現沾黏。
所以絕不能只靠防沾黏產品就想遠離沾黏。黃建霈建議,要動手術時,找經驗夠的醫生,開刀時對其他組織傷害愈小,就可以減少沾黏的情況與範圍;若是遇到蟹足腫體質的患者,醫師也會在手術中使用類固醇或抗生素,降低傷口發炎的機率;使用微創手術,如腹腔鏡、達文西機械手臂也都能降低沾黏的機率。
站在醫師的觀點,是否使用防沾黏產品的選擇權仍掌握在病人手中,病人應在術前與醫師討論術後沾黏的機率,並依自己的經濟能力來判斷要不要用。
以婦科手術為例,黃建霈建議,在進行高沾黏風險手術,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輸卵管、卵巢膿瘍等手術時,若病患經濟能力許可,尤其還要生育的婦女,「我們會勸你使用,歐美等國的婦產科及外科醫學會也如此建議。」
而女性朋友最有可能碰到的剖腹產,因傷口較為平整,並不算會產生嚴重沾黏的手術,但也有一半機率可能會沾黏到膀胱或是腸道,其中5%屬嚴重沾黏,使用防沾黏產品約可減少八、九成的沾黏。此時,病人應依自己的情況與醫生討論用不用。
至於其他腹腔手術,也是要依醫生經驗、手術方式、疾病種類來決定是否要用,術前一定要與醫生詳細討論。梁金銅過去曾質疑過防沾黏產品的效益,但多年後的現在,他改觀了,「我覺得不錯,我開刀前會推薦病患使用,」他粗估,除了極少數因為個人體質使用後還是沾黏得很厲害的患者外,有自費使用的患者,成功率有達到九成。
郭立人說,「使不使用還是病人的選擇,但我們會分析利弊得失,」他舉例,如果是低位直腸手術,病人曾接受過放射及化學治療,因放射治療會影響到組織癒合,他在使用防沾黏產品上就會猶豫,「一般開刀風險沒那麼高,不會造成太多的沾黏,原則上就可以不用使用防沾黏產品。」

不用防沾黏產品 我還能做什麼?
多數醫師坦言,病患自己很難從飲食或運動來預防沾黏,只能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並在手術後不要怕痛,多下床走動,幫助排氣與進食,有助術後恢復。
陳冠仰語重心長地說,手術後的生活,飲食與運動非常重要,除了要減少攝取會產氣的食物,如豆製品、奶製品、高油脂、碳酸飲料等等,平時可吃些益生菌,減少腸胃產氣;另外,一定要運動,不管是快走、慢跑、有氧舞蹈……,都可以在運動的過程中幫助腸胃活動。
坊間流傳按摩可以幫助減少沾黏,則被醫師認為無效。但一般民眾平時可用手在肚子上順時針轉,可以幫助腸胃蠕動。

轉載自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224&fullpage=tr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lena Ho 的頭像
    Helena Ho

    幸福快樂窩

    Helena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